经济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商务资讯 > 经济资讯

每周商务动态

时间:2024-12-27 来源:

每周商务动态

 

武汉市商务发展促进中心              2024年12月27日

 

政策发布】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要强化市场保障供应,满足群众节日消费需求。全力做好煤电油气保供稳价工作,保障群众温暖过冬。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强化重要民生商品服务价格监测监管,加强网络交易监管。要坚决整治事故隐患,切实抓好安全生产。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专项工作。加强跨年夜、除夕夜等重点时段的灯光秀、焰火晚会等大型群众性活动风险评估和安全管理。(央视网)

2.商务部等:发布《关于发挥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作用助力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的意见》

近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发挥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作用助力提高内外贸一体化水平的意见》,意见具体内容如下:①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内贸险保障力度。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内贸险服务力度,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现代农业等行业企业投保内贸险。加大对重点区域企业内贸险服务力度,大力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外经贸活跃区域内,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活跃区域的企业投保内贸险。加大对重点领域企业内贸险服务力度,大力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导向,有利于配套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商品分销体系建设等相关企业,以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投保内贸险;②深化内贸险供给侧改革。提升内贸险承保能力。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各类保险机构积极开展内贸险业务。丰富内贸险产品和制度供给,鼓励保险机构提供多样化、创新型的内贸险产品。优化企业投保内贸险费率机制,督促各保险机构强化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优质信用风险管理服务。加大对内贸险推广支持力度,各地区要搭建专门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内贸险;③完善内贸险配套制度。夯实内贸险发展的社会信用基础,统筹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支持保险机构接入并依法依规使用有关信用信息。发挥征信系统对内贸险支持作用,推动保险机构接入征信系统,依法依规报送理赔等信用信息、查询和使用信用信息,给予内贸险承保机构征信服务收费适当优惠。鼓励开展内贸险配套延伸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利用内贸险的风险缓释作用,积极开展内贸险保单融资,加大对重点内贸企业融资支持力度。依法打击虚假合同和骗保等行为,督促保险机构依法严格审查被保险人及其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增进市场信用。(商务部网站)

商务视野

1.未来的商业一定是“去网红化”的

未来受到大家追捧的商业,一定要被人所需要的,可以被人所使用的,一定是让人进去之后,觉得空间是对的,是可以被感知的、被感动的、是舒服的、是待的住的。

①要满足消费者“消磨时间”的需求。所谓“不需要消费”却促成的消费,不是偶然,而是在商业软硬件条件加持下,客流提升与消费心理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商业作为第三空间,要真正做到让人休闲起来,打造一个自然而然想要“浪费时间”的场域,适度让位目的性消费,少一些刻意感,多一些克制感,让消费者从买卖关系中抽离出来,先停留,再消费。

②平衡人文关怀与商业效益。做商业,不论如何还是要看收益的,长期主义的前提也要考虑现阶段如何存活下去。商业项目内部入驻的品牌对于项目本身氛围的塑造或定位具有显著的影响。品牌的选择和入驻不仅影响商业项目的形象和声誉,还会对顾客体验、流量吸引以及项目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只逛不买”的现象一定程度反映出实体商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进一步向社交场所转化。年轻消费者将文创、潮流类的零售空间视作社交聚会的打卡地点,他们前来聚集、感受氛围,却并不一定要购买商品。反倒是奶茶店、咖啡店和折扣店等商铺坪效突出。因而面对”只逛不买“的现象,肩负着营造氛围、吸引客流量的责任的独立小店不能少,占据营收大头的餐饮零售必须有。其次,要兼顾线上与线下,懂得“流量”变”留量”。

③去“网红化”下且承载人们“慢”生活的商业空间们。慢商业其实就是通过打造松弛感场景、营造去商业化的氛围,来承载人们“慢”生活的一个空间,找回“人”的价值、尊严和幸福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商业模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放慢脚步,享受生活,注重品质和体验。前一阵开业的位于佛山的岭南天地八图里,通过“修旧如旧,新老并存”的方式,将八图祖祠片区打造成为佛山禅城核心区域难得的户外自然慢生活中心,传递“松弛有度,让生活更自然”的生活态度。项目仅8000㎡的面积却将60%面积用于公共空间,打造成绿化用地,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餐饮、休闲户外、宠物友好、骑行友好等新型消费需求,对于繁忙的都市人而言,岭南天地·八图里不仅是满足日常消费的商业空间,更是亲近自然的城市绿洲,可实现“20分钟公园理论”的精神快充场所。

 

上生新所二期延续了工业建筑包豪斯风格,同时融入了大量的自然绿植元素,形成“都市森林”的氛围。公共空间中的绿植布局丰富,纵向尺度超过两层,建筑围栏和墙面也有绿植点缀,整体视觉效果极为丰满,使得空间即使只看建筑本体也不显单调。二期项目的建筑形态采用了“主广场+内苑”的形式,增设了更多休憩区域,随处可见街角花园和各样绿植。特别是“大城小世·HIDDEN WORLD”主题艺术装置的大台阶,不仅是最佳打卡点,还配有桌子供人们坐下看书、喝咖啡,甚至办公。这些打造不仅仅是为了吸引打卡,更是为了满足现代人休憩的需求,真正让上生新所二期成为一个有趣的“城市公园”。

 

曼谷Central Westville从绿色低碳环保理念切入,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建筑艺术融合,整个购物中心内布满绿植、花鸟元素,让消费者一进入就产生一种回归自然的轻松愉悦感。同时,其建筑风格充分运用自然光线及灯光效果,结合别出心裁的空间布局,让光影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得整个购物中心鲜亮明快,给消费者一种惬意舒适之感。(和桥机构)

 

2.2024年度连锁零售业热点盘点

2024年,连锁零售业发生显著变化,行业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企业能力,寻求创新发展。

①超市升级。2024年,胖东来式调改,如胖东来开启对步步高、永辉超市等的帮扶,以及来自超市企业的自我升级改造,如中百超市、联华的门店革新等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可以看到,大部分调改企业主要从商品结构、经营模式、门店环境、服务体验、组织架构和薪酬等方面入手。目前,大部分超市企业的升级改造仍在进行当中,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升级改造成为现阶段超市大卖场转型的出路和思路之一。

②试水“超市+食堂”模式。今年以来,不少超市企业纷纷在超市门店开设食堂。从公开信息看,大润发、永辉、物美、盒马鲜生、华联、三江购物、合家福等多个全国和区域连锁超市都已进行探索尝试。一种是从商业角度,拟拓展新的赢利点。另一种是从社会角度,响应政府号召,通过提供惠民服务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获得政策支持。引入平价食堂,正是超市转型升级的一种尝试,能否保持吸引力,还要看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服务能力。

③会员店、折扣店乘风而起。今年一二线城市,会员店、以及折扣店的销售以及门店数增长显著,代表性企业包括:山姆会员商店(Sam’s Club)、开市客(Costco)、大润发M会员店、Fudi、好特卖、奥乐齐、嗨特购等。会员店方面,截至今年12月18日,山姆会员商店已覆盖国内27个城市,门店数量达52家。自2019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以来,Costco开市客已在中国内地布局了7家门店,主要集中在南方城市。大润发M会员店江阴店于11月15日正式开业,成为高鑫零售布局全国的第七家M会员商店。此外,一些头部商超纷纷布局折扣业态。例如,家家悦、人人乐、联华华商等商超都有探索折扣店模式。还有永辉超市在全国范围的门店中增设“正品折扣店”。叮咚买菜推出了“叮咚奥莱”。截至12月中旬,奥乐齐(ALDI)在上海已经布局了62家门店,并在持续拓展。

④加速布局即时零售。今年1-8月,国内即时零售规模增速26.2%。7-11、罗森、卜蜂莲花等商超便利、以及名创优品等零售商纷纷加码即时零售。此外,美团闪购、京东秒送、淘宝小时达等平台都在加大对即时零售的投入,争夺市场份额。

⑤餐饮企业海外布局提速。2024年,餐饮企业加速出海进程,截至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新茶饮品牌均已在海外布局有门店,且大多已开出2家及以上的门店。呷哺呷哺、海底捞、鱼你在一起、杨国福麻辣烫、半天妖烤鱼等品牌均有所行动。例如,茶百道今年开启出海之路,优先开拓了亚洲和大洋洲市场。喜茶则新进入了10多个海外城市。除了马来西亚外,霸王茶姬在新加坡、泰国也有布局。瑞幸咖啡目前在新加坡开设了38家直营门店,并计划于2024年四季度至2025年一季度启动大规模出海计划,重点考虑东南亚和美国市场。

⑥加码奥特莱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奥特莱斯项目的崛起,不仅是大量的新建,而且有一部分是原来的商业项目举步艰难后向奥特莱斯的转型。例如,杉杉商业集团2024年有郑州、成都、大连、合肥4个项目开业,砂之船集团则加码西北,世纪金源在武汉布局武汉方圆荟·奥特莱斯。

⑦二次元经济席卷商场。随着年轻一代的崛起,二次元经济快速发展,不少商场通过创新转型,引入二次元元素,焕发新活力。比如,百联ZX创趣场、武汉X118、成都天府红、北京王府井喜悦、重庆方圆LIVE、杭州汇和湖滨88、西安小寨银泰百货等商场,都因为爆改二次元基地翻红。

⑧非标商业释放商业活力。在商业地产进入存量时代之际,随着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体验式消费的需求日益增长,非标商业成为迎合消费者需求持续迭代的新趋势、撬动消费创新的一把钥匙,不少商业地产企业都对此进行创新探索。比如,此地CyPARK、上海HAI550、成都麓湖CPI岛等,都成为当下众多年轻人打卡、闲逛、赶集的潮流新地标。(零售商业财经)

3.魔都圣诞消费文化精彩纷呈,怎样让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有味道?

最近一个月,上海的各大商圈被圣诞歌曲所包围了,本文对节庆文化消费作了些思考:我们何时能像营造圣诞氛围那样,把中国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发扬光大,让它成为带动消费的“快乐引擎”。

①上海两大传统商圈圣诞比拼。将近一个月前,外滩源就已经率先进入到了一年一度的圣诞模式,人群的拥挤程度让人望而却步,而外滩的和平饭店、华尔道夫、半岛酒店等,又因为过于高“贵”让人产生距离感,因此选择了南京西路与新天地两个传统商圈进行调研。然而,新天地的人流量一点也不比外滩源少。

 

继上个月刚结束的Jellycat快闪热潮后,静安嘉里的圣诞季也完全没有让人失望。从内到外,被一群带着礼物来过圣诞的小动物们包围。今年的圣诞树还推出了全新的“动物王国圣诞梦工厂”主题,赚足了大家的目光。最让笔者眼前一亮的一个是从下到上把商场串成一棵圣诞树的概念,树干上卡着顽皮的松鼠和棕熊、挂满了礼物;另一个是森林音乐会,在小动物和观众的簇拥下,四个乐手奏出了《狮子王》、《蓝色多瑙河》等曲目,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而新天地则通过野兽派“雪国历险记”的主题串联整个街区,让整个街区有了统一的氛围,同时,每家店铺也都非常默契,不仅拥有专属自己的圣诞“妆容”,还与整个街区融为一体,共性与个性彰显得恰到好处。

 

②圣诞文化带动了一波消费。去年电视剧《繁花》风靡大街小巷之时,不仅仅带火了穿搭与饮食文化,还有城市更新和Citywalk,圣诞能够带来的却远不止这些。小到个人的穿搭、妆造、饮食;中到情侣的圣诞旅行,留学生的校友会活动,小家庭的圣诞装饰、圣诞礼物;大到商店、街道、全城爬满圣诞老人,举办圣诞专场演出,打造圣诞滑雪季等等。在国外,圣诞季大多始于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即11月的第四个星期五,这一天被视为圣诞购物季的开始,作为圣诞销售晴雨表的存在。其中,根据大数跨境的数据,在庆祝圣诞节的国家当中,圣诞购物潮的消费客群占据总人口的80%以上。赠送属性强、节日气氛浓厚的商品在圣诞购物中最受消费者青睐,如圣诞毛衣、圣诞礼品卡、圣诞玩具等。以英、美为例,超过85%的美国消费者会在圣诞节进行购物,其中互送圣诞礼物的比例基本达到了70%,此外圣诞装饰品如圣诞树、圣诞美食也是在圣诞期间位居圣诞礼物其后的热销产品,平均每人要为圣诞节准备10-12份礼物;英国消费者同样有互相赠送圣诞节礼物的习惯,这一比例高达96%,94%的英国消费者还会专门购置圣诞树、灯具、挂饰、餐具等来布置圣诞节晚宴,极大的拉动了消费。各大奢侈品、首饰品牌也都会售卖圣诞限定款包袋、服饰、黄金,而且每年必出圣诞款,意在掏空消费者的钱包。而在国内,总有小红书、抖音博主出短视频教程,教广大的网友(尤其女性网友)如何进行圣诞着装在被淹没的人群中脱颖而出,更有圣诞专属妆容。还有各种零售商家引导大家购买圣诞的各种装饰甚至是宠物服饰,餐厅引导大家消费热红酒、烤火鸡、姜饼圣诞限定美食,各种主题公园引导大家购买圣诞限定门票,各种演出场馆引导大家购买圣诞音乐专场、圣诞特别演出,所有的场景都在教育消费者,圣诞节就是要消费的节日。反观中国传统节日,好像除了春节一贯以来有购买年货、买红色服饰,端午购买粽子,中秋购买月饼之外,其他的传统节日似乎就没什么特殊的消费习俗,而且大多都是跟吃相关,与零售、文化消费关联度不高。

③如何营造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氛围。中国虽然一直在喊24节气的口号,而且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的习俗,就比如刚刚过去的冬至,很多南方地区会祭祖,而北方地区则会包饺子,但好像除了吃,就没有其他的创意了。为何不尝试做一些饺子文创、排一些冬至相关的话剧、音乐演出,搞一些节日庆祝活动呢?又比如春节的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大众的期待之中。相比之下,国外节庆文化的活跃氛围,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启示。除了赠送礼物、讨糖等互动习俗外,更重要的是它们成功地将节日与消费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强大的市场效应。这启示我们,中国传统节庆文化的推广,同样需要注重节日标签的塑造和消费氛围的营造。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如AR/VR技术、数字艺术等,将传统节日元素与现代审美、科技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文化产品和活动。例如,春节期间的数字化庙会、线上灯谜大会等,既能满足现代人便捷参与的需求,又能保持节庆文化的传统韵味。此外,区域性的统一打造也是营造节日氛围的关键。如瑞安新天地这样的商业综合体,可以通过精心策划的节庆装饰、主题展览、互动体验等活动,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沉浸式的节日环境。这种全方位的感官刺激,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进而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上海转型发布)

 

商务动态

1.2024年度武汉投资促进大会举行

12月26日,2024年度武汉投资促进大会举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出席大会。市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致辞。本次大会共邀请世界500强企业代表、大型跨国公司代表、科技创新型企业代表,其他知名企业及商协会代表等近120人参加,畅叙合作、共谋发展。现场集中签约重点项目150个,签约总额达2280亿元,涵盖光电子信息、大健康和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商贸物流等多个产业领域。(武汉发布)

他山之石

1.上海:发布《上海市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2024年版)》

近日,上海发布了《上海市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2024年版)》,主要内容如下:①运输服务贸易。打造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经营模式先进、海外网络健全、具有较强竞争力、向综合物流业发展的大型国际货代企业,培育一批以专业化为基础、通过创新运营和操作模式扩展服务项目、专项业务优势明显的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业态多样、服务优质、竞争有序的国际货代市场;②旅游服务贸易。建设结构合理、多种所有制经营协调发展、日益繁荣的旅游市场,形成一批实力雄厚、业务广泛的重点企业,鼓励企业加强横向联合,积极向集团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加快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③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打造一批技术应用开发水平高、科技创新能力强、服务和产品质量好、行业发展前景佳、影响力强的行业领先企业,夯实产业基础,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服务竞争力;④工程承包与建筑服务贸易。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创新“走出去”途径和方式,进一步推进境外项目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和“走出去”主体队伍结构调整,支持企业对境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工程项目进行总承包和总集成,树立上海优质工程的品牌形象;⑤专业服务贸易。咨询、会计等专业服务扩大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提升专业服务质量,通过政策引导扶持,逐步培育管理咨询、会计、法律、广告、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认证等重点专业服务领域的比较优势;支持本土专业服务企业扩大跨境服务,积极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专业服务,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专业服务品牌。会展服务通过扶持、引进、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批国际化水平较高的专业办展企业和会展项目;支持办展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品牌展会,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的专业精品展;积极推动企业海外办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型国际专业展会;大力推进线上会展业发展,打造全国领先、功能齐全、服务水平一流的线上会展平台,努力将上海打造成为国际会展之都;⑥文化服务贸易。以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为目标,逐步培养一批具备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守法经营、信誉良好的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打造一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展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具有比较优势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出口重点项目;⑦体育服务贸易。结合打造世界一流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国内外重要体育资源配置中心的发展定位,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扩大体育服务贸易规模,支持与国际体育赛事旅游等服务贸易相关市场主体发展,增强国际知名体育专业公司、国际优质体育知识产权等的吸引力,逐步培育起门类多样、健康有序的体育服务贸易市场,促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海商务)

2.成都:印发《成都市消费空间专项规划(2024—2035年)》

近日,《成都市消费空间专项规划(2024—2035年)》正式印发。《规划》明确,成都消费发展的总体定位为“蕴含天府文化特色、彰显公园城市特质、引领国际时尚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明确了成都消费行业未来“提升商品消费、扩大服务消费、拓展新兴消费”的发展重点。具体内容如下:①结合“一圈一区一带”,形成全域消费空间格局。提出了“特色品牌、特色路径;面向全域、面向场景;匹配资源、匹配规划;科学引导、科学留白”的总体规划思路。《规划》中明确,城市时尚文化消费圈区域消费空间布局匹配中心体系、城市轴线、重点片区、重要TOD站点等,形成“三轴四核多节点”的总体空间格局;田园林盘农耕消费区域结合消费空间“环城镇、沿公路、绕资源”的分布特征,形成“五廊十片多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山地生态消费带区域则结合消费空间“景区中、山脚处、山林涧”的分布特征,形成“多线多单元”的总体空间格局;②依托消费资源构建消费空间分级分类体系,将动态更新“一圈一区一带”消费空间布局。《规划》提出依托消费资源构建消费空间分级分类体系。针对城市时尚文化消费圈区域形成“城市商圈、特色消费街区、主题消费场所”三类消费空间;针对田园林盘农耕消费区域形成“特色古镇、村落据点、田园林盘聚集区”三类消费空间;针对山地生态消费带区域形成“山间景区景点、山脚入口社区、林涧游乐营地”三类消费空间。城市商圈规划形成世界级、城市级、区域级商圈和社区商业“四级”商圈体系,其余消费空间划分为国际消费窗口和特色消费窗口“两层次”。其中,世界级城市商圈和国际消费窗口是吸引全球消费力、是承载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载体。《规划》还提出“匹配特色消费需求和资源形成消费空间组合模式”的概念。通过深入挖掘分析,得到了成都消费者的特色消费需求,包括时尚潮购、品质生活、川味烟火、音乐赛事、文旅感知、田园耕读、会展博览、健身运动、健康医美、夜间消费等十项。依照这些特色消费需求,匹配成都全域消费资源,引领形成与之匹配的消费空间组合模式,灵活组合消费空间类型、能级及依托载体,以满足成都消费者消费无处不在的行为特征。比如,为满足“时尚潮购”消费需求,以城市商圈为主要消费空间类型,依托商业资源丰富、活力旺盛、未来人口持续聚集的老城中心、天府新中心等多级城市核心,三岔、大源等高能级TOD站点及金色中环、东安湖等重要片区逐级形成城市商圈,规划形成“4大世界级、12大城市级、57个区域级”的城市商圈以满足国际化、时尚化的消费需求。(成都商务)

附:信息来源(公众号及网站)

1、中国政府网

2、商务部门户网站

3、新华社

4、人民日报

5、中国网

6、国家统计局

7、统计微讯

8、武汉发布

9、极目新闻

10、零售商业财经

11、第一财经

12、财联社

13、赢商网

14、上海转型发布

15、湖北省人民政府网

16、智谷趋势

17、湖北日报

18、长江日报

19、荆楚网

20、国际商报

21、湖北省商务厅

22、武汉市人民政府网

23、未来智库

24、商务微新闻

25、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6、浙江商务

27、江苏商务

28、成都商务

29、重庆商务委

30、广州商务

31、广东商务

32、上海商务

33、上海商业网

34、今日头条

35、深圳商务

36、新商业LAB

37、红餐网

38、和桥机构

39、上观新闻

40、加得商业

41、武汉国资

42、中国商报